我對野菜的認識,來源于兒時的語文課本,女作家張潔《挖薺菜》和作家劉紹棠的《榆錢飯》都給我留下了及深刻的印象,那個時候的人,日子過得苦,挖野菜、捋榆錢兒是迫不得已的生存手段,野菜在那個時代可以算得上是救命的糧食。
不知什么時候,又開始流行挖野菜了,生機勃勃的春天,萬物復蘇,野菜以一種蓬勃的姿態肆意生長。這個季節,總能在田間地頭、山間的草地上甚至郊區公路兩邊看到成群結隊的人們,以中老年人為主,個個樂此不疲地拿著小鏟子尋尋覓覓,收獲頗豐,一臉滿足。也有年輕的父母帶著小孩子去的,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前人挖野菜充饑,后人挖野菜湊趣,過去食不果腹的年代,挖野菜為的是填飽肚子,而當代社會的挖野菜,已經成為了一種情懷。
野菜的采摘和食用在我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從《詩經》中不難發現有許許多多類似于這種的詩句,寫出了不同種野菜在以前對人們特殊意義。
野菜不僅含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植物纖維豐富,有的野菜維生素、礦物質含量比栽種的蔬菜高幾倍甚至幾十倍。近兩年市面上的野菜也多了起來,薺菜、馬齒覽甚至槐花等等,紛紛加入野菜豪華套餐,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在西安這十幾年,我感覺西安人民最愛的野菜是薺菜,一到挖野菜的時節,薺菜餃子、涼拌薺菜齊齊上陣,讓城市里的人們,通過這樣的方法感受春天的到來。
祖先已經幫我們馴化了許多動植物作為固定的食物來源,可是久而久之,人們會覺得味道寡淡,對于城市里成天吃精細食品的人來說,迫切需要找些味道清爽的野菜來換換口味。我有一位忘年交,家境殷實,是個挖野菜“狂熱分子”。猶記得去年春天,她連著幾個周末都孜孜不倦地去山里挖野菜,有次告訴我:“周六下午我又和愛人去山腳下挖野菜了,雨太大了,我們開車進山很慢,天也黑的早,到了天都黑了,我愛人打著車燈給我照亮,我挖了好多雞毛菜和薺菜呢!”,我聽得目瞪口呆,見我這幅表情,她又說:‘“不知道為什么,我那天就是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吃涼拌野菜刮刮油、降降壓。回家涼拌雞毛菜,足足一小盆,吃完血壓馬上降下去,頭不暈了、肚不漲了,那叫個舒坦!”。這位朋友的野菜情結,是城市里大多數人的野菜情結,體現的是久居城市的人對自然的向往。
其實我也喜歡挖野菜,對我來說,這是帶孩子認識大自然的一種途徑,只是基于多年的生活環境,我根本不認得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不行,只能求助于我婆婆。婆婆自幼生活在農村,經歷過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家里孩子多、糧食少、小時候沒少吃野菜。她喜歡挖小蒜和苜蓿,別的一概不理。將小蒜連根拔起,帶著小小的蒜瓣,味道濃烈,采回來清水洗凈,軋成小捆,輕輕搗一搗,放上辣椒面和鹽,熱油刺啦潑上去,香氣撲鼻,夾在饅頭里吃,是一道爽口小菜。或者將新鮮苜蓿切成末,放點豆豉炒臘肉,也是一道可口的下飯菜。
現在的科技發達了,人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南產北調,春菜冬吃,一年四季,想吃什么菜都有。然而,無論餐桌上的菜肴怎樣豐盛,都沒法解開人們對野菜獨有的情結。野菜里凝結著人們對童年時代的回憶,包含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也體現著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渴望。
(張凡 固廢公司)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