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清晨,北京下起綿綿細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拉開窗簾,發現天還是灰蒙蒙的,不禁露出一絲苦笑。當人們還在繼續吐槽這糟糕的天氣時,實際上這天的PM2.5指數已經悄然恢復到了良的水平。
“人們常常只愿相信他們親眼所見,卻忽視了科學的事實?!辟R克斌說,影響大氣能見度的主要因素除了污染外,還有濕度,同時濕度的增加還會加重污染。而上周北京大霧、霾預警的相繼發出,更使得這次重污染天氣過程顯得來勢兇猛,令人們對即將到來的采暖季憂心忡忡。
北京的秋天為何變了色?
北京秋天的美,承載了眾多文學大師的溢美之詞。楓葉紅、秋葉黃,曾是京城的名片,而秋高氣爽4個字更是北京秋天的真實寫照。然而,近年來,霧霾成了“哮喘病”,一到秋天就喘上了,秋天的顏色也變得單調起來。人們在4月~8月樂于在朋友圈曬藍天,而到了9月又要開始面對殘酷的現實,抱怨“病”怎么還沒治好?
顯然,這場病與季節交替帶來的不利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夏季降水頻繁、強對流天氣系統多,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擴散。而秋季天氣系統趨于穩定,垂直方向易出現“逆溫”,如果霧霾前大氣中可容納污染物的“混合層”高度是幾公里,霧霾來時“混合層”高度有可能急劇壓縮為不足1公里。
同時,所謂“藏風蓄水、聚氣蓄勢”的京城地形也為水平方向的污染物擴散制造了麻煩。燕山腳下的北京更像是一個南面敞口的“簸箕”。凡遇偏南風,南部區域的污染物會在風力的作用下,向北輸送,甚至堆積在山腳下,重污染便跑不掉。
這樣一來,就像把污染物容納空間從“面包”變成“壓縮餅干”。即使污染物排放總量不增加,污染物濃度也將上升數倍。國慶假期以來,京津冀地區出現的兩次持續時間較長、范圍較大的污染過程,均與特殊天氣條件下污染物的“搬運”速度變慢大有關聯。“目前我們仍處在厄爾尼諾影響期,今年南方地區臺風多發、水氣足、濕度大,也加速了二次污染物的生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補充說道。
“氣象是外因,污染是內因。上世紀90年代初,甚至90年代中期,北京也曾有非常不利的天氣狀況,但為什么沒有霾?正是因為各種污染物排放強度大,使得成霾需要的天氣條件門檻越來越低,這才是造成重污染天氣的最主要原因。”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強調。根據監測結果,柴發合發現上周北京出現重霾期間,氮氧化物的排放出現了較大增長。氮氧化物的排放源主要是工業、燃煤和燃氣,同時這一結論與近期京津冀區域玻璃、水泥和鋼鐵產量及相關經濟數據高度吻合,當然,機動車也是重要的排放源。
一直在努力為何霾還在?
專家指出,華北地區在如此不利的地理氣象條件下,聚集幾億人口、布局生產強度高的重工業,在全世界范圍少見。
國務院“大氣十條”實施三年以來,協同努力成為共識,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15年底,三地環保廳局簽署《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以聯合立法、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協同治污等10個方面為突破口,聯防聯控,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如果以PM2.5濃度作為衡量空氣質量好壞的依據,那么我國2013年就已經出現拐點了。2013年~2015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均值由7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5微克/立方米(降23.6%),日均值超標天數的比例由33.2%降至20.8%。如果說哪個城市沒有達到減排要求的話,面臨的唯一后果就是被約談、被批評,承受巨大的壓力。”賀克斌說。而在此之前,二氧化硫排放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拐點更是早在2007年和2012年就已經出現了。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在污染物總量連續下降的情況下,秋冬季霧霾依然沒有徹底退去的跡象呢?
賀克斌給出了他的解釋。
如果把霾的形成看作是一座工廠,我們要減少它的產量,只有兩個途徑,一是搶走它的原材料,二是破壞它的生產線。霾屬于復合污染現象,盡管近幾年來我們通過實施“大氣十條”各項措施顯著降低了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細顆粒物(PM2.5)的排放量,但以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在一定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下,依然足夠為霧霾的發生準備“原材料”,轉化為二次顆粒物。我國污染物排放基數過大,即使是減排最為成功的二氧化硫,其排放總量也只是恢復到相當于2002年、2003年的水平,相較上世紀90年代還有較大的差距。更頭痛的是,作為“催化劑”的VOC排放還在不斷增加,這也使得搗毀這座工廠尚待時日。
值得慶幸的是,“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在氣象條件較過去沒有發生明顯變化的前提下,重污染天氣濃度、頻次、高峰值均出現下降。2015年74個重點城市共發生846天(次)重度污染和238天(次)嚴重污染,較2013年降幅分別為24.9%及63.7%。而具體到今年10月,截至目前,根據監測數據,2016年的PM2.5日均濃度最大值為241微克/立方米,與前三年相比均有顯著下降,僅為2014年峰值的73%;重度以上污染天數與過去三年同期相比沒有增加,比2014年10月減少5天。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都花費了相當大的力氣,從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揚塵控制、機動車尾氣控制,到包括后來越來越嚴地對秸稈焚燒進行控制,特別是工業污染防治方面進展很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推動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促使燃煤電廠達到燃氣電廠的標準,在原來脫硫基礎上,脫硝也取得了有效進展。多種措施共同發力,使現在的大氣環境狀況較2013年發布“大氣十條”時有了明顯的改善。
今年7月,中國工程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評估顯示,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產業結構調整、燃煤鍋爐整治和揚塵綜合整治4類措施是對PM2.5濃度下降貢獻最為顯著的措施。報告還認為,2015年冬季,京津冀兩次應急減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17%和20%~25%,說明在重污染天氣啟動應急預案,能夠有效降低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進而顯著削減PM2.5濃度峰值。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雖然年年這個時候都要發燒,但只要藥方對了癥,病情有了好轉,那么這藥就該堅持吃下去,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賀克斌這樣比喻道。
2017年會迎來速勝嗎?
今年1月~8月,北京PM2.5累計濃度為63微克/立方米,逼近“大氣十條”對它提出的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梢哉f是開了個好局。
但對北京而言,全年“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天數達20%,多數發生在第四季度,這使得北京容不得半點喘息。畢竟,提起去年吃的虧,很多人還心有余悸。2015年,北京前十個月打得一手好牌,結果在最后兩個月近乎功虧一簣。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市PM2.5重污染天數共42天,僅在11月~12月當中就發生22天,重污染日PM2.5平均濃度為239微克/立方米,對年均濃度貢獻超過1/3,在年均80.6微克/立方米中占27.4微克/立方米。
吃一塹,長一智。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放榜年。從今年11月開始的采暖季,將是北京及周邊地區能否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叭绻习雸鲆呀洷还嗔?球,下半場再撈回來難度太大了??梢源_定的是我們不可能立刻消除霾,但還是盡可能緩解,盡量少吃虧。”賀克斌如此評價這5個月的戰略地位。
霜降過后便是冬。專家預測,今年的氣象條件將比前幾年更惡劣,因此提醒必須積極準備、組織有序、精準發力,對違法排污行為從重從嚴處罰。
實際上,準備工作早已開始。今年6月,環境保護部與京津冀三省市聯合印發《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部署了農村散煤清潔化替代、加大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力度、以排污許可證強化“高架源”監管等11項強化措施,責任細致,方向明確。
柴發合向記者介紹了一組數字:散煤清潔能源替代改造方面,今年京津冀三地完成50萬余戶改造,替代散煤約150萬噸,削減主要污染物約4萬噸,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區實現散煤“清零”;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方面,截至9月底,7?。▍^、市)共完成1.3億千瓦改造任務,占全部燃煤機組總裝機容量的40.5%;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方面,已累計淘汰81.4萬輛,完成目標任務的68.1%;“天地空”一體化監控體系建設方面,“2+18”城市829家企業“高架源”自動監控設施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實時監控。衛星遙感監測秸稈火點的精準度大幅提高,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秸稈焚燒火點數比去年同期減少76.6%。
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0月1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3%,高于8.5%的全國平均水平。
近日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七次會議,則進一步強調把今年供暖期間的重污染天氣應對作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格落實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加快散煤治理進度,提高揚塵治理精細化水平,切實落實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加大機動車治理力度,強化環境執法監管。
不過,長遠來看,2017年只是治霾的一個標志性節點。按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的說法,如果把治霾看作一場戰役,可以分為防御、相持和反攻3個階段,只有我們的大氣環境質量不再受氣候條件、水文條件、邊界條件的影響,才能算是治霾的成功。而目前我們仍處在第二個階段,并努力走向第三階段。3年來,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各項治霾措施,僅“積跬步”,“至千里”還有很遠的路。
污染并非一時一日,治理也難一蹴而就?!拔覈髿馕廴局卫磉€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要對目前的治理方向有信心,對過程有耐心,不能攤開雙手,只能握緊拳頭。”賀克斌說。(據中國環境報)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