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元年、“十三五”環境信息化建設的起點。《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的印發,不僅為未來五年的環境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新常態下環境管理轉型規劃了一條路徑。
從中央到地方,《方案》需要層層落實,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各級環保部門都已經紛紛開始探索環境大數據建設的實踐。
近日,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在貴陽舉辦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培訓班。環境保護部機關單位、派出機構、直屬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副省級城市環境信息化相關工作人員約200人參加了培訓。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副主任徐必久在開班式上說,環保有先天實施大數據的條件,但環保部門在數據應用方面“起了大早趕了晚集”。希望借助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打破原有的環境管理模式,集中多年積累的數據優勢,推動環境管理轉型。
貴州省環保廳廳長熊德威提出,環保工作現在面臨“三轉”,即目標轉型(從總量控制轉向質量改善轉型)、體制轉軌(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管理轉型(從“督企”到“督政”、“督企”并舉),而“三轉”的交匯點正是大數據應用。
這次培訓班不僅邀請了直屬單位、先進省市介紹環境大數據建設的經驗,還請來從事環境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出謀劃策。許多與會者表示,培訓班是一個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經驗交流盛會,為他們下一步工作開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從本次培訓班上,記者了解到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正開足馬力,穩步推進。
打破 數據孤島不再是一個愿景
北京大學數字研究院信息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任錦華指出,經過20多年的發展,所有城市、所有行業都形成了眾多的IT“棚戶區”,也就是信息孤島。
同樣,以往各環保業務部門根據業務需要建設了一批業務系統,但是系統之間彼此不連通、不“對話”,數據孤島林立。“智慧行業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整合行業的IT棚戶區。”任錦華表示,生態環境大建設需要整合這些數據,形成合力。但每個業務系統技術、標準自成一體,各業務部門之間的利益也無法調和,打破數據孤島一直停留在紙面上。
?數據整合有突破
記者在培訓班上了解到,《方案》印發后,從中央到地方,已經開始尋求數據整合工作的突破口。
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介紹,2016年是生態環境大數據整合年。在去年整合了環境保護部各業務司局60多個系統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今年將整合、集成 42個業務系統的數據,涉及水、大氣、土壤、有毒物質、生態、核與輻射、監察執法、應急、環評、環境健康、綜合等業務數據。
天津前不久建成的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綜合信息平臺改變了各部門、各區縣信息共享難的局面,實現了全市清新空氣行動分指揮部39家成員單位的信息共享和平臺對接,將各部門、各區縣建設的有關大氣污染防治的業務系統統一到一個平臺中來,實現了一個平臺管大氣。
天津市環保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魯德福介紹,綜合信息平臺集納52類大氣數據,累計約1.4億條數據。其中包括296個環境質量監測站,其中國控16個、市控10個、區控270個,136家大氣重點污染源,1766個揚塵工地,40個已建監控的工業堆場,25個機動車檢測站,7000多個網格化事件和16家燃煤大戶。
廣西通過“五個一”工程打破“信息孤島”,即構建一個頂層框架、一個統一平臺、一個數據中心、一張基礎地圖和一個云計算中心。目前,廣西建成一個門戶——環境監管與預警信息系統平臺,每一個用戶有一個“密鑰”,實現了統一用戶管理、統一身份認證、單點登錄和協同辦公。環境監管與預警信息系統數據中心也整合了監管業務數據、環境監察移動執法數據、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大氣、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等,實現了跨平臺的數據共享。廣西所有環境在線數據實現一個平臺管理。
?數據標準制定加快
數據整合過程中,最頭疼的一個問題便是數據標準不統一。不同的數據標準就好比各地不同語言,不同的數據公司、不同的業務系統數據標準不一致,這給數據整合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記者了解到,由于技術發展迅猛,目前環境保護部相關數據集成標準已經不能滿足大數據整合的現實需求。各環保部門先行先試,在數據標準和規范的制定上已經先行一步。
為整合多種環保舉報形式,并對接已建地區較為成熟完善的環保舉報管理系統,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開發了環保舉報系統數據標準制定及對接程序,目前已經與北京、天津、河北3個省成功對接。
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廳作為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試點單位,也已經初步建立資源目錄體系,共9大類、109小項。
江蘇1831平臺在數據整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針對資源目錄、安全體系、數據交換、系統建設標準、項目建設管理五大類,建設了53項標準規范,包括資源目錄11條,安全體系2條,數據交換9條,系統建設14條,項目管理14條。為對環境信息進行分類編碼,江蘇省還兩次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召開專家評審會,對《江蘇省環境信息資源目錄編碼標準》規范進行評審。
“希望能從國家層面盡快出臺數據資源目錄標準體系和數據交換規范。”江蘇省環保廳生態環境監控中心主任王燕楓表示。也有地方希望環境保護部可以早日出臺數據標準,指導地方的信息化建設。
目前,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正在編制《環境專題空間數據加工處理技術規范》、《環保物聯網 總體框架》等標準。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也正在著手制定國家級數據庫平臺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入庫標準和接口調用標準,有效保證各級監測站上傳數據質量。
?業務系統應用扎實推進
對業務系統的整合,根本上是整合業務系統的數據。“沒有業務系統就沒有應用,沒有應用就沒有數據;沒有數據,大數據就無從談起。大數據建設還要回到信息化建設本身,扎實推進業務系統應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廳信息中心主任黎一盈說。
廣西在推動業務系統的應用上卓有成效。目前,廣西環境監管與預警信息系統平臺建設,現已涵蓋綜合行政辦公、綜合業務管理、環境在線等20多個子系統,直屬單位的業務系統也集成在其中。在全區層面,所有子系統同在一個網絡中運行,所有數據信息同在一個數據中心交換,所有處室、直屬單位同在一個平臺上辦公。北海市、梧州市環保局的應用也建構在這個平臺上,并以此模式逐步向全區推廣。
江蘇省環保廳面臨的情況是,省廳現有信息化應用系統主要部署于省廳數據中心機房,系統部署環境和日常運行維護狀況良好,為全廳系統信息化建設預留了足夠的空間,但信息化軟件系統對各環保業務的支撐能力僅為50%左右,軟件系統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
王燕楓建議,業務系統的建設要緊扣業務部門的業務需求,保證業務系統用起來,產生足夠的業務數據。
開展 數據應用不再是遙不可及
數據整合是基礎,數據應用是王道。數據應用可以直接服務于環境管理,促使環境管理轉型。《方案》提出,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要首先在環評、監測、應急、執法和網站等5個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半年來,環境大數據應用小荷已露尖尖角。
?大數據應用雛形初現
目前,網站搜索仍是公眾訪問政府網站的首選工具,6月,改版上線的環境保護部官方網站便是大數據分析應用的結果,這一應用使得新版環境保護部網站更符合公眾的口味,更好地為公眾服務。熱力透視圖顯示,改版網站中“走進環保”、“環境質量”、“信息公開”一級欄目都最受公眾歡迎,此外,頁面右側的政策法規、科技標準、通知公告也是公眾點擊量比較高的。
此外,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同微軟合作的U-Air項目,以大數據為基礎,綜合運用氣象、交通、機動車軌跡、加油站、學校等興趣點、道路網、歷史空氣質量數據、實時監測站空氣質量報告等數據,模擬出城市細粒度1km×1km的細粒度空氣質量,并對未來空氣質量進行預測。
天津綜合信息平臺也開發了空氣質量、污染源自動監控等專題分析功能,可以實時顯示全市的AQI指數,并同步在地圖上顯示,同時可以對比各自動監測站與天津市總體空氣質量狀況,并按不同污染因子進行分析。
此外,綜合信息平臺還可以實現對污染源自動監控、網格化環境事件、揚塵自動監控、機動車檢測、車輛作業過程痕跡、市容車輛作業等環境管理對象的分析。比如,環境事件綜合分析專題可以對各區縣網格化事件的地圖分布情況展現,分析統計每月處理的網格事件數變化趨勢、網格事件區縣分布以及類型分布情況等。
?探索大數據多元應用場景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執行總裁王叁壽提出,生態環境大數據需要整合外部數據資源,激活內部數據價值,開發創新更多數據應用。他舉例說,為保障北京空氣質量,安排了一批鍛造企業搬遷,但很多小企業并沒有真正出京。如何鎖定這些在京企業?由于辦公地址與注冊地址不一樣,工商局的注冊信息并不能發揮作用,于是通過抓取企業在招聘網站發布的信息,獲取辦公地址,準確鎖定了未搬遷企業,有效地支撐了環境管理工作。
王叁壽還提出可以通過環保企業處罰星云圖,實現產業鏈環保執法。比如當一條河流發生污染,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迅速鎖定污染源源頭。
根據冒煙指數,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富春提出了環境指數概念。冒煙指數是綜合運用企業基本信息、網貸數據、輿情數據等企業相關數據,用模型直接算出一個分數,用于打擊非法集資的典型應用。指數分為5個檔,分別為≤20、20~40、40~60、60~80、≥80,當冒煙指數達到第三檔,相關部門就要開始介入化解,如果化解不了直接將線索移交給公安部門。環境指數可以借鑒冒煙指數,形成行業環保指數、重點區域(流域、自然保護區)環保指數(負面清單)、城市污染/環保指數、城市/區域生態環境指數等,并據此開展環境管理,提升環境管理的針對性。
黎一盈表示,廣西環保廳也啟動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并提出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應用的六大場景,分別為污染源監控監管數據分析應用 、環境執法數據分析應用、風險預警數據分析應用、環評審批決策應用、水質智能監控分析應用、土壤環境監測分析應用。
比如通過對污染源監控監管數據進行分析,評價企業的環境信用、風險,預測出下一年度或未來一段時間內存在的高危企業,形成TOP50、TOP100高危企業名單,作為下一年度或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監管對象,有針對性地監察。
?企業、機構共推大數據應用
環境信息化建設不僅需要環保部門的統籌和頂層設計,還需要環境信息化企業的積極參與。
中科宇圖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銳表示,大數據時代,50%以上的數據都與空間地理信息相關。中科宇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揮自身多年在空間地理信息建設方面的優勢,注重基于GIS展示分析系統的構建,在環境網格化綜合監管、環境一張圖可視化監管、基于大數據的遙感分析方面有深入研究。
IBM中國研究院則運用認知計算模型,目前實現了覆蓋全國367個城市、長達7天~10天、1km×1km的高精度空氣質量預報。并探索了基于衛星遙感大數據的精細化監管。
北京思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重點分析了流域污染防治大數據應用。江蘇夢蘭神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討了大數據對于固廢全過程智能化監管,自動找出其中的異常行為和事件,為危廢監管提供精準化的依據。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王叁壽認為,環保部門應該開放一定的數據字段,動員全國的大數據公司、機構、全社會的公眾力量創造更多的大數據應用場景,比如大數據建模、開發、可視化研究等,幫助環保部門解決環境問題。(來源:中國環境報)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