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蕊 西藏、云南、河南、貴州等多地近日密集出臺當地的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提質增效成目前污水處理行業大事。污水收集率低、污水處理廠的能耗藥耗巨大、污泥處置存短板,這些“卡脖子”的問題到了不得不直面和解決的時候。“久久為功”、“雷厲風行”成為提質增效關鍵詞。哪些工作能盡快做,哪些需要打持久戰,行業專家、環保企業負責人都在探討。
廠——污泥憋在曝氣池 藥劑費用超電費
存在管理粗放,專業化水平和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
“經過3年努力,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顯著提高。”日前由住建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發改委印發的 《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了明確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在調研了全國 467 座城鎮污水處理廠今年5月的運行工況后向記者表示,我國污水處理廠目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由于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不到位,污泥沒有出路,很多污泥都“憋”在曝氣池里,污泥濃度很高,運行風險非常大。二是污水處理廠物耗非常高,本來電耗、電費應該是第一大成本要素;但目前藥劑的消耗量大,已經超過了電費,躍升為第一大成本要素。
王洪臣的說法得到了企業的證實。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翼飛表示,大量污水處理廠的藥劑費用超過電費,低碳高氮情況普遍,有些大型污水處理公司一年的碳源采購費用要上億元,這與我國的管網存在大量短板有關。
北控水務集團執行總裁李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不少污水處理廠存在管理粗放、專業化水平和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
“污水處理廠要實現節能降耗,就要提高效率和資產運行的質量,不斷進行工藝的調整和優化,另外應采用智慧化和大數據手段,來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未來噸水電耗、藥耗仍然有優化空間。”他認為。
同時,各地對出水水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污水處理企業需要加強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升出水水質,降低投資和運營成本。此外,政府購買環境服務,服務方對流域環境負總責;廠網河湖一體化、最大化利用尾水水資源價值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最終體現在城域水系整體水質的提升,需要水務和水環境治理兩大水業融合。
網——漏損、錯接、混接、溢流嚴重 規劃存在問題
提質增效核心在管網,問題復雜,既要久久為功又要雷厲風行
與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相比,污水收集管網是更難啃的硬骨頭。
作為國內水務行業的龍頭,北控水務目前已經擁有1047座污水處理廠,李力對提質增效深有體會。他坦陳,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低,管網漏損、錯接、混接、溢流嚴重,管網有效收集效率比較低,有的收集的不是真正的污水。
李力認為,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難,核心在管網。第一,投資量大;第二,翻建管網時施工難度大;第三,路由困難,目前不少地方沒有管網的布局空間。同時,有的地方政府在管網的管理方面時常強調眼前政績,與考核掛鉤,但實際上管網建設是長期的事業,并非能一蹴而就。
中持股份定位在管好“兩桶水”(市政水、工業水),服務中小城市環境治理。長期接觸中小市縣污水處理的張翼飛對于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行感觸頗深。“管網最大的提質增效在于規劃。水多的地方沒管網,有管網的地方又沒有水,都是我們時常遇到的大問題。城鎮化進程中,由于規劃存在不少問題,引入不了合規的企業,收不上水。比如南方地區,水特別多,但是缺少有序規劃,造成收了很多地表水、地下水,給城鎮污水處理廠造成很大浪費。有些北方地區,廠區規劃與管網不匹配,存在大量斷頭管,有些污水處理廠建在四五十米的山頂上,根本沒有水。”
王洪臣表示,管網提質增效的問題比較復雜,關鍵詞就是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
雷厲風行,應該做什么?優先補齊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管網等設施的短板。王洪臣認為,急需把這些區域還沒有截流的污水盡快徹底地收集到污水處理廠內。
管網的錯接、混接也是大問題。“現在有大量的污水管接到雨水管里。對于分流制污水的溢流,難度不是很大,可以在普查的基礎上雷厲風行地處理。”王洪臣說。
有些問題的解決則要久久為功,比如管網的淤堵和淤積導致的管網低效問題。“污水在管網中流速太低,管網成為大的沉淀池,泥渣沙都沉淀下來了,導致收不到處理廠去。”
此外,清污分流問題也值得重視。“河水倒灌、地下水入滲等導致清水和污水混在一起,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濃度非常低。這些問題實際上解決起來非常難,需要長期的努力,所以要久久為功。”王洪臣說。
企業——發揮專業優勢 挖掘產業價值
市場機遇主要是以管網檢測、漏損修復、運營、普查為核心的環境服務
在2019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上,有專家指出,根據幾大設計院從北方到南方的管道造價統計,北京造價平均700萬元/平方公里,南方是1300萬元/平方公里。有的城市做了2000多公里管道,混錯接管網的排摸,花費了5億元,每公里費用24萬元,排摸費用耗資巨大。
“未來8年-10年,管網建設僅靠政府的財力還遠遠不夠,只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讓專業機構做專業的事情。我們認為管網的建設、修復、運行有上萬億元的市場,這會給這些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企業和市場資本的介入,保證了管網建設、修復和運營的專業化,會從根本上改善我國河湖污染的現狀。”上述專家表示。
張翼飛認為,從地方上的項目看,管網建設無法收水費,而是一種沉淀性資產。比較發達的地區管網配套相應成熟,欠發達地區或者新型城鎮化的地方很多都在新建管網。“其實現在很多PPP(政企合作)項目都是在建設管網:有的將廠網通過BT(建設-移交)模式進行一體化打包,廠網費用分攤多年;有的地方用幾千噸的小型污水處理廠,帶動建設大范圍的管網,“小廠拉大車”,風險被轉移給水務企業。由于上述項目融資量大,邊界不閉合,企業風險比較大。比如FEPC(勘察-設計-施工)模式,未來60個月支付管網建設費用,按月計價。尤其在中小城市、新區改造中這種現象比較多。”
他表示,由于管網建設和運維資金需求巨大,預算有限,而且與政府的認知有關,不剛性,因此對環保企業來說,企業無法承擔政府的責任,其市場機遇主要是以管網檢測、漏損修復、運營、普查為核心的環境服務。
此外,還有一些市場需求也逐漸顯現。張翼飛告訴記者,比如目前在一些地方的污水經處理后回用給電廠,電廠很愿意負擔回用水管道的建設費用。
“實際上,對污水處理成本有較高的成本認知是好事。一些低價競爭的水務企業,對高水質、規范處理比較抵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中部缺水地區,一個縣或者縣級市一年花費上億元污水處理費并不鮮見,能夠回用、綜合利用的空間巨大。”張翼飛說。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