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者從交通運輸部官方網站獲悉,《關于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印發,目標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科學、生態友好、清潔低碳、集約高效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到2035年,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交通運輸發展新格局。
7招減少交通污染排放
根據《意見》對總體目標的任務分解,將在7個領域重點發力。
一是持續優化客貨運輸結構,鐵路和水運在大宗貨物長距離運輸中承擔的比重進一步提高,鐵路客運出行比例逐步提升。
二是推廣先進運輸組織方式,力爭實現2020年多式聯運貨運量比2015年增長1.5倍,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
三是提升綠色出行比例,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建成一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四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港口岸線資源、土地資源和通道資源的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交通運輸廢舊材料循環利用率和利用水平穩步提升。
五是有效應用清潔高效運輸裝備,交通運輸行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數量達到60萬輛,內河船舶船型標準化率達到70%,公路貨運車型標準化率達到80%。內河運輸船舶能源消耗中,液化天然氣(LNG)比例在2015年基礎上增長200%。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5%,營運貨車、營運船舶和民航業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比2015年分別降低6.8%、6%和7%,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2%。
六是有效控制污染排放,船舶水污染物全部接收或按規定處置,環渤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水域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與2015年相比分別下降65%、20%和30%。交通運輸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7%。全國主要港口和船舶排放控制區內港口50%以上已建的集裝箱、客滾、郵輪、3000噸級以上客運和5萬噸級以上干散貨專業化泊位具備向船舶供應岸電的能力。
七是建成一批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示范工程,實施一批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修復項目。
交通領域需要綠色技術
記者注意到,《意見》提出將加大對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這必將會釋放交通領域的綠色市場需求。
一方面,為廢舊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提供了廣闊市場。《意見》強調,要積極推動廢舊路面、瀝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推廣鋼結構的循環利用,擴大煤矸石、礦渣、廢舊輪胎等工業廢料和疏浚土、建筑垃圾等綜合利用。推進鋼結構橋梁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品質和耐久性,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同時,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鼓勵降低客運領域一次性制品使用強度。
另一方面,節能環保先進技術也將得到推廣應用。《意見》指出,將制定發布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推廣目錄,繼續對港口、機場、貨運樞紐(物流園區)裝卸機械和運輸裝備實施“油改電、油改氣”工程,開展機場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積極推廣溫拌瀝青等技術應用,在橋梁、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中全面推廣節能燈具、智能通風控制等新技術與新設備。提高鐵路機車牽引能效水平,推廣車船節能技術改造,全面規范實施飛機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
同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所扮演的角色同樣重要。根據《意見》,港口和機場服務、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城市物流配送、汽車租賃、郵政快遞等領域將優先使用新能源汽車,加強天然氣等清潔燃料車船推廣應用。而且,支持高速公路服務區、交通樞紐充電加氣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區域公路網率先完善充電加氣配套設施體系。
加強部門協作分工
不過,上述市場的打開,若沒有有效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政策,也難以順利推行。
《意見》指出,將研究制定綠色交通中長期發展戰略,建立分層級、分類別、分方式的綠色交通規劃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納入綜合交通運輸規劃,推動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
同時,修訂交通運輸節能環保領域相關管理辦法,逐步構建基礎設施、運輸裝備、運輸組織等方面的綠色交通標準體系,配套制定綠色交通相關建設和評價標準,完善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和能耗統計標準。
《意見》還指出,要加強與發展改革、環保等部門及地方政府的協同合作,按照大氣、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分工,配合完成大氣、水污染治理攻堅任務。
在船舶污染物排放上加強監測監管,以船舶排放控制區為重點,開展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和水污染物排放監測監管。推動建立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排放、船舶燃油質量等方面的部門間聯合監管機制。強化船舶大氣污染監測和執法能力建設,嚴格落實內河和江海直達船舶使用合規普通柴油、船舶排放控制區低硫燃油使用的相關要求。
在激勵政策上,《意見》強調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性資金對綠色交通發展的支持,促進交通運輸行業應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創新金融工具,拓寬綠色交通發展融資渠道,鼓勵支持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此外,加大對綠色交通建設的督查考核力度,積極探索將綠色交通發展績效納入部門和單位工作考核體系,研究建立獎懲機制。(據中國環境報)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